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求

    信息发布者:shunzi
    2016-11-25 15:03:3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转载

    赣南调查·专访

    本报记者 江宜航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要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发展等要向革命老区倾斜,推进赣州、吉安、抚州等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要求江西以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县为重点,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脱贫攻坚战。时间过去快一年了,江西精准扶贫工作有何特点?面临哪些困难?将如何打赢扶贫攻坚战?就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西省产业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刘晓青。

    革命老区贫困状况形势严峻

    中国经济时报:为何要特别强调革命老区的扶贫工作?

    刘晓青: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考察29次,17次涉及到扶贫,其中有7次把扶贫作为重点考察内容,并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2016年元旦,习近平发表了新年贺词,在讲完2016年工作部署后,专门用一整段来讲扶贫工作,他指出: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勠力同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

    目前的农村扶贫对象数量及规模依然庞大,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复杂,扶贫开发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是我国的贫困状况依然严峻,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基础条件差,开发成本高,脱贫难度相当大,这些地区具有生存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等共同特点,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依然突出。另一方面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曾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准扶贫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其产生、发展是针对当前经济社会特征等现实状况提出的。在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时期,精细化的扶贫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江西要打造全国扶贫攻坚样板

    中国经济时报:江西精准扶贫工作有何特点?其脱贫攻坚目标是什么?

    刘晓青:回眸“十二五”,江西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5年来,贫困人口规模大幅下降,全省贫困人口减少238万,贫困人口下降到200万,减少54%;贫困发生率由12.6%降至5.7%左右,下降6.9个百分点。5年来,贫困群众收入稳步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3%。5年来,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省累计用于3400个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专项资金达到近30亿元,完成了1.5万个贫困村村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任务,共有34万群众搬出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等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搬迁到城区、工业园区、乡镇和中心村。5年来,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全省扶助贫困户子女参加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达20多万人,大大提高了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

    江西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率先两年实现脱贫,也就是说贫困县基本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

    即确保到2018年提前两年实现2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9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和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20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脱贫攻坚成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把江西省打造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样板区。

    其中,2016年实现70万人脱贫,500个贫困村退出,两个贫困县摘帽;2017年实现70万人脱贫,1000个贫困村退出,6个贫困县摘帽;2018年实现60万人脱贫,1400个贫困村退出,17个贫困县摘帽。到2018年,具备劳动能力但缺乏发展条件的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当地平均水平的70%左右;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当地平均水平的50%左右;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重点保障,兜牢底线,使全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超过国家贫困标准的20%。到2020年,力争使全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超过国家贫困标准的40%,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实施十大扶贫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经济时报:有何具体举措?

    刘晓青:“十三五”期间,江西将围绕“1234·10”基本思路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即:咬定一个目标、处理两大关系、健全三大机制、完善四大体系、实施十大工程,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

    “一个目标”即要在2018年实现现行标准下2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9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和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两个关系”即脱贫攻坚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开发扶贫与保障扶贫的关系;“三大机制”即脱贫攻坚考核机制、精准脱贫退出机制、扶贫资金投入机制;“四大体系”即政策支撑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大数据平台体系、社会帮扶体系;“十大工程”即产业发展扶贫工程、就业扶贫工程、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危旧房改造工程、村庄整治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生态保护扶贫工程、社会保障扶贫工程、健康扶贫工程和教育扶贫工程。

    总的思路,就是优化涉农资金的供给机制,以减贫成效为导向,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目标相近的、方向类同的涉农资金统筹使用,核心就是要将资金的配置权下放到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明确资金整合范围是各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金。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设施和水土保持资金、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农业技术推广和补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农村综合改革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土地政策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中央公益彩票支持资金、产粮大县奖补资金、生猪牛羊养殖大县奖补资金、农业资源及生态补助保护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现代物流流通补助专项资金、成品油税费改革收入支付、用于农村公路养护部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资金,以及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方面的资金,要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完善资金安排使用机制。

    精准帮扶面临四大难点

    中国经济时报:精准扶贫难点在哪里?

    刘晓青:其一,在精准识别方面,存在的难点主要在于贫困人口难以准确识别,并且出现识别偏差,导致精准帮扶对象出现偏差。贫困村的瞄准率比贫困县的瞄准率还要低,村级识别不准确很难保证扶贫资金投向的准确性。在精准识别中主要存在规模排斥、区域排斥、识别排斥等问题。不同村庄的贫困户有实际识别标准的差异。在精准识别上,存在“层级式”纵向识别与“参与式”横向识别的矛盾。贫困户的逐级指标分配导致部分贫困农户被排斥,非贫困指标的采纳导致识别精度下降,同时,识别标准附近的“临界农户”也难以确认。贫困人口难以识别,导致贫困人群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等难以识别的问题。

    其二,在精准帮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一是在扶贫资金使用上,存在资金用途排斥的问题,精准扶贫资金分配易引发上访、精准扶贫资金有限;以及扶贫资金分散,管理分治,形不成整体合力,使用效率不高;扶贫资金整合困难,县级自主权不大等问题。

    二是在规模控制问题上,因各地所获得的贫困村户指标和实际的贫困分布情况不一致,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贫困村户因为政策上的规模控制而被排斥在精准扶持之外的现象。

    三是在思想意识水平上,乡村内平均主义思想对扶贫资源实际分配上存在困难,贫困群众参与程度较低,参与积极性不高,思想上没有树立信心和脱贫意识贫困户的“标签”成为显现的福利资源后,由于在很多贫困村农户间经济差距不明显,农户要求平均分配资源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是在扶持项目上,没有瞄准贫困人口,贫困农户很难从精准扶贫政策中受益,扶贫项目和投资缺乏有效帮助贫困户的机制,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体制不符合精准扶贫的要求。

    除上述两方面的困境之外,精准扶贫还存在需求排斥、入门排斥、市场排斥、专业排斥、团队排斥、配套排斥、投入排斥等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市场化背景下扶贫难度增大,还存在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群众自治的矛盾,政府主导检测与社会参与分类管理的矛盾。乡村治理现状给精准扶贫实施带来困难,村庄空心化趋势让贫困户识别的社区监督机制难以实施,村干部队伍老化和农村社会工作复杂化之间的矛盾突出。整村推进模式与个体脱贫要求不够协调、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滞后明显等难点问题。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